

□蒋璟璟
近日,一段疑似拍摄于酸菜企业的视频引发网友愤慨。这位辽宁网友发布在社交平台的视频显示,拍摄于一家酸菜企业的生产车间。视频中,一男子站在酸菜池中用钢叉将酸菜翻动并铲至一旁,男子在工作过程中全程抽烟,并在酸菜池中随口乱吐。10月27日,辽宁兴城市市场监督管理局发布情况通报,表示“连夜开展调查执法,该批次酸菜已被全部扣押,未流入市场。相关涉事企业正在接受调查。对于违法企业和相关责任人,将依法严惩、绝不姑息。”(华商报)
酸菜腌渍现场,又是抽烟又是吐痰,这令人作呕的一幕,经过爆料视频的广泛传播,在全网引发巨大震动。事发之后,当地官方的处置,不可谓不迅速。其第一时间给出的“情况通报”,公布了处置结果、亮明了严惩决心,安抚人心的用意,不言自明。然而非常令人困惑的是,这一纸通报仍以“相关涉事企业”指代当事方,这家工厂到底是哪家、产品有哪些,依旧不得而知。分明是劣迹企业,还要隐去名号,问责处置如此“贴心”,只怕消费者要继续心惊了。
“老痰酸菜”究竟是哪家企业?这一关键信息,关乎着消费者的知情权,更关乎着日常“避雷”的可能性。管理不善、乱象丛生,在食品安全上留有污点的企业,没有任何理由享有“隐去识别信息”的待遇。其实,按照法律规定,对违法行为给予行政处罚的规定必须公布。参照旧例,很多涉及食品安全的行政处罚案件,也是通报了企业名称的。尽管现阶段兴城这一“情况通报”还不是正式处罚决定书,但企业违法事实清楚、证据固定,难道还怕公布名称误伤不成?
食品类企业,与公众利益息息相关。有鉴于此,其天然有义务接受大众监督、直面舆论评议。不指名通报,对于劣迹企业来说,何异于一种变相的保护?我们理解,最初的爆料者,之所以没有露出企业信息,想必是怕惹上麻烦。与之相较,依法履职的市监部门也一样“语焉不详”,就毫无道理了。其实,事已至此,当地最明智的做法,就是与“害群之马”充分切割。当断不断反受其乱,若是继续拖泥带水,拖累一地特色产业的整体口碑,那就损失惨重了。
时至今日,酸菜产业,仍呈现一定的出小、散、乱的特点浙江股票配资,小作坊、小工厂,在其中占据相当份额,其生产的机械化、自动化程度较低,日常的规范化管理也并不严格。当然,这一模式也有优势,那就是把农产深加工的附加值留在了当地,带动了种植、就业,拉动了产值。如何趋利避害地改进现有的酸菜产业模式?地方职能部门一个可行的突破口,也许就是要输出品控与内控的成套标准,要以强监管来培育可靠品牌,以“品牌红利”来引导分散的厂商进入体系、合规生产。
鑫东财配资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